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专   题

居民住房民调专题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专题>住房保障要给民众一个预期

住房保障要给民众一个预期

 发布日期:2011-11-7  

 

没有安居,何谈乐业。当前福利分房已成过去,保障房的福祉还远未惠及,只有商品房这“华山一条道”。靠自己吧,“不吃不喝几十年”;来拼爹吧,又不是谁都拼得起。经济越发展,越有一些人不能拥有自己的小天地。这种“无望”的焦虑在社会上愈演愈烈,其中夹心层、婚育族和外来者尤为明显,蜗居、房奴、裸婚、拼爹、丈母娘经济、剩男剩女等词汇层出不穷,调侃中表露的是难言的无奈和心酸。婚育一族的房事焦虑蔓延至上辈,一代人的问题叠加到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社会上出现了父辈的声援性的不满。为何国家决心降房价,推保障,而社会还焦虑不安?

房事焦虑,在于建立不起预期。所谓预期,就是对未来预见和估计。商品房已渐行渐远,即使售价下跌也与中低、中等收入者无关;看保障房时,申请的高门槛使众生只得观望,“楼脆脆”、“楼倒倒”、“六连号”等又连连爆出,以单位建房、企业宿舍等勾兑的“保障房”更使年度任务变成数字游戏。无怪乎民意中心调查显示,民众对保障房的上市数量、申请资格、轮候时间、销售价格持一致负面评价。诚可谓,建得起又难申请,申请了又等不及,等得及又买不起。能否轮到保障房?谁都预期不了,所以焦虑。

然而建立预期,极其重要。当能预见保障房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即便多几年“蜗居”也可以忍,有了盼头心就安了。回顾红色历史,正是“打土豪,分田地”的预期,群众才拥护、跟着党去闹革命;正是收入翻两番、从温饱到小康的预期,群众才踊跃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而没有预期的保障政策,可以谈得上是失败的政策。因历史欠账与新增需求,保障房将长期处于稀缺状态。假使一年解决一年的事,分配到保障房的人会满意,会感恩;但为数更多还未轮到的民众依然会焦虑、不满、痛骂,因为他们根本预期不了什么时候幸福才能轮到自己。

至于预期的建立,要有制度性的依靠。这要将住房保障定为长远国策。住房市场化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人类社会的实践也可见,收入高水平国家、地区如美国、法国、新加坡、香港一概离不开对住房的公共干预,住房保障是要长期实行的重要的公共政策。商品房可丢给市场,但基本住房权利要政府来保障。保障房政策在房价高时要推行,而房价低时也要推行。两者是相互独立的政策体系,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

制度性依靠的建立,要使“盼头”变成“准头”。首先要明确覆盖范围、时间进程和申请事项;其次在房源上滚动开发、轮替;最后,操作要透明、接受监督。最终要能给民众一个准头:在多长时间内,以什么条件和代价,可以住上哪种形式的保障房。经济发达,人均GDP已超4万美元的新加坡,50多年来持续推行“居者有其屋”保障性政策。现有八成以上国民享受政策优惠,确保了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有房可住,只要收入、产权符合,“年龄在21岁以上,组成一个核心家庭”即可申请,申请成功后约三年内可拿到房子,这样就给了民众一个良好、踏实的预期,安居了,则可去乐业。

未来民众住房的出口,一靠商品房,二靠保障房。双轨并行之下,住房保障要成为最后的底线,以制度建立预期,以预期消除焦虑。分到房子是彻底解决问题,而建立预期就等于解决一半的问题。只有这样,“丈母娘经济”、“产权加名”的闹剧才会消停,弥漫的房事焦虑才能平息,广大夹心层、婚育族及外来人员也才可以安心,为憧憬的未来而奋斗在当下。这样的家庭和睦才成真,社会和谐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