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民调报告

公交政策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2-4-13
 

两年来,广州公交政策大举不断,大力推行公交专用道,投放运力,开通多条地铁线路。效果如何?民意中心近期发布报告给出市民感受:公交车评价整体好转;地铁服务却全线下滑,拥挤不满更是飙升。此外,公交专用道实际效果明显,公交车族、自驾车族也都举手赞同。正是:公交专用道投入小,却见效快,收益多,各方支持;而地铁投入大,却服务变差,乘客更不满。结论虽有些吊诡,但值得人们对几个关系进行推敲:

投入与挖潜。是否大投入就能带来大效益?市民感受是:地铁资源大力投放后,其拥挤程度、等候时间、安全、治安等评价却全面直线下降,以拥挤和久候为甚;出现投入越多,服务越差的悖论。相反,公交专用道这一道路资源重组给出满意的答卷:既缩短出行时间,也缓解乘车拥挤;同时未对自驾车族造成挤压,各方均满意。可见,资源的重组不必然是非此即彼、你争我夺;反而能多方共赢,社会和谐。由此也可见,道路资源利用存在挖潜空间,猛砸资源不一定能得回报,而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还是王道。

中心与外围。为何会有地铁“投入越多,不满越高”的悖论?地铁线由中心向外围延伸,自然是大大方便了郊区乃至珠三角民众的出行;但越向郊区人烟越稀,同等投入惠民越少,所以正效应递减。同时,新增客流也使中心线路负荷加重,其中最明显的是拥挤:一旦超过拥挤的临界感受,先来后来的市民都将感到拥挤,于是不满暴涨,所以副作用递增。这使地铁不仅拥挤显增,也故障频发,不安潜伏,俨然一副“心肌梗塞”的症状。看来,市民出行方便的正效应和地铁心肌梗塞的负作用之间,还得有个平衡,否则得不偿失。

地面与地下。为何公交车的“葫芦”按下了,又起了地铁那个“瓢”?说明其中还有矛盾。人都是理性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当公交车“又堵又挤”时,势必使得公交车族不堪其苦,千方百计地往外逃。所以,一旦治堵腾出路面,将有人买车上路,路面“堵了治,治了堵”;一旦地铁新开线路,将有人转乘地铁,地下负荷加重。当下路权优先、运力投放的公交车政策效果虽已显现,但还未充分;所以地铁扩张还是“消化不良”地吸收了好些地面客流。因而,地面与地下结构失衡,还在于交通症结还未根治,公交优先政策仍需继续给力。

公交专用道的设置给交通治理提供了一个好模板。当下广州交通面临着一个好的时机,即公交、私交还未达到完全饱和、绝对竞争的状态;道路资源还存在较大的挪腾空间;给社会造成的干扰、挤压代价也较低。如能把握有利变革时机,趁着各方尚有共识,理顺和平衡上述关系,广州的公共交通体系尚有一个“多快好省”的改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