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民调报告

公众关注的民生新情况新问题
——2007年广州社会经济状况公众评价调查

发布日期:2007-10-28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07年9月进行了“2007年度广州社会经济状况公众评价”调查。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成功入户访问了广州市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黄埔六个区的1006位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的市民。调查内容包括市民对广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评价的40项指标(见附表1、2),以及这些指标中市民最期望政府予以解决或改善的问题(见附表3),这些指标的绝大多数是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

    调查发现,公众对广州社会经济状况的评价中,多项指标的满意度、不满意度出现较大变化,公众希望政府优先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也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原有热点热度下降,“治安状况”、“社会风气”等指标的评价明显好转;大多数指标的可接受度与上年相比保持稳定;相当部分指标的不满意度上升,“物价水平”、“商品房消费”、交通问题成为新的热点。总的来说,市民对广州社会经济状况评价所出现的变化,是最近几年来比较少见的,公众评价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值得重视。?


       一、原有热点热度下降,个别指标的评价明显好转,大多数指标的可接受度保持稳定

    调查显示,40项指标中,有29项的可接受度在六成以上,有27项的可接受度与上年基本持平;“治安状况”、“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差别”、“医疗保健”等原有热点热度均呈不同程度下降;“治安状况”、“社会风气”、“煤气供应”、“劳动就业”等指标的评价出现明显好转。

    (一)原有热点热度下降

    1.  “治安状况”的热度显著下降,可接受度首次过五成,公众评价由负面向中性转移。

    在市民关注的社会类热点中,“治安状况”五年来一直排在第一位,但近三年关注热度和不满意度均呈下降趋势:2007年的关注度为38.1%,比2005年的65.0%、2006年的54.2%分别大幅下降了26.9、16.11个百分点;不满意度不满意度,指表示“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比例之和,下同。为43.5%,比2005年的64.9%、2006年的55.0%分别大幅下降了21.4、11.5个百分点,关注度和不满意度均降至五成以下,为五年来最低。可接受度可接受度,指表示“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比例之和,下同。为55.4%,比2005年的34.7%、2006年的44.5%分别大幅上升了20.7、10.9个百分点,近五年来首次突破五成。这些数据显示,市民对“治安状况”的评价明显好转,由负面向中性转移。

    交互分析显示,各区市民对“治安状况”的满意度满意度,指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下同。近三年来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升幅较大的有荔湾、越秀和天河,分别累计上升了12.2、7.5、7.3个百分点;不满意度持续下降的有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和白云,分别累计下降了24.7、24.4、21.5、19.0、16.2个百分点。各区市民对“治安状况”的满意度上升、不满意度下降,反映了广州社会治安状况的明显好转。

    2.“社会保障”、“收入差别”、“医疗保健”的热度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但满意度不高。

    “社会保障”。近五年都位居经济类热点第二位,但热度呈下降趋势,2007年选择期望政府改善“社会保障”作为首要问题的比率为39.2%,较2003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五年来首次降至四成以下。尽管如此,市民对“社会保障”的评价并不高,2007年的满意度为23.1%,不满意度为35.9%,五年来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满意度均在两成三左右,不满意度均在三成五以上。交互分析显示,离退休人员对“社会保障”的评价最高,满意度高出受访总体13.3个百分点,不满意度低于受访总体1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对“社会保障”的评价最差,近三年的满意度评价呈持续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4.2%下降到2007年的14.1%,累计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该群体2007年对“社会保障”的不满意度高达50.0%,高出受访总体14.1个百分点,不满意度三年来累计上升了15.2个百分点。

    “收入差别”。近五年一直排在经济类热点第三位,但热度在下降,2007年选择期望政府改善“收入差别”作为首要问题的比率为36.7%,比上年下降了4.7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市民对“收入差别”的评价并不高,满意度仅为6.1%,在所有40项指标中是最低的;不满意度高达62.0%,近五年来呈上升趋势;可接受度也只有35.0%,且近五年来持续下降,较2003年下降了10.5个百分点。

    “医疗保健”。近五年—直排在社会类热点第二位,但热度也在下降,2007年选择期望政府改善“医疗保健”作为首要问题的比率为34.7%,比上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尽管“医疗保健”的可接受度较高,近五年均在六成以上;但满意度偏低,近三年的数据显示均在三成以下;不满意度偏高,近三年均在三成以上。

以上情况表明,虽然“社会保障”、“收入差别”、“医疗保健”的热度在下降,但关注热度的排位并没有变,市民对这些问题的评价也没有明显好转,说明这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只是被其他新的热点问题所掩盖。


    (二)个别指标的评价明显好转

    “劳动就业”。2007年在市民关注的经济类热点中排在第四位,该指标在2003—2006年中一直排在第一位,而2007年选择期望政府改善“劳动就业”作为首要问题的比率为34.5%,首次跌出前三位,且热度逐年下降,五年来累计下降了24.5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热度下降与市民的评价好转是一致的。该指标的满意度从2003年的14.1%升至2007年的18.0%;可接受度也从2003年的49.3%升至2007年的57.9%;不满意度从2003年的45.7%下降到2007年的38.5%。五年来该项指标评价从负面向中性转移,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但目前该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仍然不高,交互分析显示,离岗、失业、无业人员,散工、临时工、钟点工及家庭主妇等群体的不满意度最高,达到54.6%,比公职人员(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28.8%高出25.8个百分点,这—群体的劳动就业状况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社会风气”。2007年的满意度为20.4%,比2005年上升了6.2个百分点;可接受度为67.6%,比2005年上升了12.3个百分点;不满意度为30.3%,比2005年下降了12.1个百分点。该项指标的评价近三年来呈现向好的方向转化的趋势,评价已由负面转向中性。

    “煤气供应”。2007年的满意度为61.8%,比2004年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可接受度为83.8%,比2004年上升了16.2个百分点;不满意度为13.8%,比2004年下降了17.8个百分点。该项指标的评价近四年来呈现积极变化,评价已实现由负面向正面转移。

 

    (三)大多数指标的可接受度保持稳定

    市民对广州社会经济发展评价的40项指标中,可接受度在六成以上的有29项。其中,九成以上的有三项,分别为“新闻报道”、“电力供应”和“生活用水供应”;八成至九成的有九项,分别为“广州的国内地位”、“总的经济发展”、“电信业发展”、“广州的对外交流”、“文化娱乐生活”、“邮政业发展”、“煤气供应”、“市场供应”、“城市信息化程度”。

    从动态看,与上年相比,可接受度持平的有27项,出现变化的指标共13项,其中,上升的三项,下降的十项。说明2007年市民对广州社会经济状况的评价,总体稳定,但变化明显,变化中的消极变化多于积极变化。


        二、“物价水平”跃升为最热点问题,交通问题成为新的热点,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类指标满意度呈不同程度下降

    调查发现,新的热点问题突现,如“物价水平”,一跃成为经济类热点首位;“商品房消费”继续升温,不满意度突破六成;交通问题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评价向负面转移。同时,相当部分指标,如与“物价水平”相关的“市场供应”、“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品质量”,以及“市政建设”、“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市容卫生”、“教育状况”、“体育运动设施”等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类指标,虽未进入市民关注的热点,但满意度呈不同程度下降。

    (一)“物价水平”跃升为最热点问题,与此相关的“商品房消费”、“市场供应”、“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指标满意度下降

    2007年,选择期望政府改善“物价水平”作为经济类首要问题的比率达58.4%,比上年上升了31.7个百分点。“物价水平”的市民关注度在2004—2006年仅排在第五位,2007年取代以往第一位的“劳动就业”,一跃成为经济类热点之首。市民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仅为10.2%,较上年下降16.8个百分点;不满意度高达62.7%,比上年上升30.9个百分点;可接受度只有35.8%。

    据民意中心2007年9月所进行的“物价变化问题公众评价”专项调查显示,面对持续的物价变化,八成七的受访市民认为已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水平。由于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持续上涨,54.7%的受访市民明确表示会减少消费。

    交互分析显示,表示会减少消费的人中有59.5%为中低收入人群。从动态分析来看,2005年以来该收入群体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不满意度变化突出,其中不满意度三年来累计上升36~40个百分点。可见这一轮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者的影响较突出。交互分析还显示,这轮物价变化对弱势群体,包括离岗、失业、无业人员,散工、临时工、钟点工及低收入人群的影响面更广。该群体认为物价变化对生活水平有影响的比例均超过九成,并高出受访总体6~10个百分点。该群体的承受力明显不足,表示不能承受物价上涨的比例为48.1%~65.5%不等,比受访总体高出16~34个百分点。

物价变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情况及其承受力状况(%)

 

    调查显示,与“物价水平”相关的一系列指标,包括“商品房消费”、“市场供应”、“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品质量”的满意度下降,不满意度上升。

    “商品房消费”。在2007年市民关注的经济类热点问题排位中,虽然由上年的第四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五位,但热度却比上年上升了5.9个百分点,达34.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来该指标的不满意度呈直线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60.5%,首次超过六成,比上年增加了15.1个百分点。2007年该项指标的满意度和可接受度分别只有9.0%和31.2%,较上年分别下降了6.1和14.4个百分点。

    交互分析显示,2005—2007年,中高收入群体对“商品房消费”的不满意度升幅最高,累计升幅为36~44个百分点;2007年该群体的不满意度高达69.1%。从职业来看,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员工、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对“商品房消费”的不满意度及不满意度升幅均较高。说明在广州市有能力购房和有能力改善居住条件的群体,对“商品房消费”是最不满意的。

    “市场供应”。2007年的满意度为52,2%,比上年大幅下降了15.1个百分点;不满意度为13.5%,比上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虽然该项指标满意度不低,下降幅度却十分明显,说明市场供应仍是能够满足市民需求的,但物价上升已影响了市民对“市场供应”的评价。

    “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品质量”等指标满意度评价不高。2007年的满意度分别为25.1%、23.1%,且近五年来呈下降趋势,近五年来分别累计下降了13.8、13.0个百分点。该两项指标的可接受度分别为64.6%、68.2%,近五年来分别累计下降了11.1、12.1个百分点;不满意度分别为30.7%、28.6%,近五年来分别累计上升了9.2、10.7个百分点。该两项指标评价呈中性向负面转移的趋势。

 

        (二)交通问题成为市民关注的新热点,“市内交通状况”、“公共交通”的满意度较上年大幅下降?

    2007年新呈现的社会类热点问题有“市内交通状况”、“公共交通”。这些问题虽然以往曾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但在“禁摩”、全民积极“创建文明城市”的背景下重新呈现,值得注意。

    “市内交通状况”。首次进入市民期望政府解决的社会类热点前三位,被选比率为24.7%。从市民评价来看,2004—2006年该指标的满意度在微升,但2007年的满意度较上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仅为19.6%;可接受度为51.1%,比上年下降了11.6个百分点;不满意度达47.4%,比上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一跃成为社会类评价指标中不满意度最高的指标。可见,“市内交通状况”问题在2007年凸显出来,已由中性评价向负面评价转移。

    “公共交通”。紧随“市内交通状况”之后,位列市民关注的社会类热点第四位。不满意度达到30.8%,比上年上升了9.6个百分点;满意度仅为31.4%,较上年下降了12.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市民对“公共交通”的满意度和不满意度均超过三成,这表明,关于“公共交通”的社会意见存在较明显分歧。

    交互分析显示,从广州市地域情况看,天河区市民对“市内交通状况”、“公共交通”的不满意度最高,分别为53.3%、46.1%,其中,“公共交通”的不满意度从上年的28.1%上升到2007年的46.1%,升幅为18个百分点。荔湾区市民对“市内交通状况”、“公共交通”的不满意度虽不是最高,但上升幅度是最大的:“市内交通状况”的不满意度从上年的32.2%上升到2007年的48.2%,升幅为16个百分点,“公共交通”的不满意度从上年的15.2%上升到2007年的34.9%,升幅为19.7个百分点。此外,越秀区、白云区市民对“市内交通状况”的不满意度比上年也有较大的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14.2、12.6个百分点。交通问题与市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买车的人增多,2007年广州私家车突破百万,主干路段交通流量激增,交通正呈现超负荷状态。提升交通管理能力,合理配置道路资源,切实解决广州交通问题,已成为政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三)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类等多项指标满意度呈不同程度下降,评价由正面向中性转移

    调查发现,在社会类评价指标中,虽然“市政建设”、“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市容卫生”、“教育状况”、“体育运动设施”等指标未进入市民关注的热点,但满意度均呈不同程度下降。

    “市政建设”、“城市规划”。这两项指标的可接受度分为74.6%、72.1%,但满意度近五年来呈下降趋势,2003—2006年下降幅度一直较小,但2007年急剧下降,满意度分别从上年的45.9%、45.6%下降至2007年的33.7%、34.1%,分别急降了12.2、11.5个百分点。

    “市容卫生”、“环境保护”。“市容卫生”2007年再次进入市民期望政府解决的社会问题前五位(2003年第三位、2005年第五位),该指标满意度不高,仅为29.3%。“环境保护”的评价近五年来一直在波动;2007年的满意度、可接受度是五年来的最低点,分别为30.7%、70.1%,较上年分别下降了4.9、5.5个百分点。这两项指标一项关注度上升,一项满意度下降,表明市民对2007年的广州“创卫”和“创建文明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状况”。该指标近五年来满意度一直呈下降趋势,2007年的满意度为37.4%,较2003年累计下降了12.3个百分点。但该项指标的可接受度仍较高,不满意度也不超过两成,分别为76.4%、19.5%。该指标满意度评价的下降,可能与近年择校费、学杂费居高不下,中考高考制度频繁改革等问题有一定关系。

    “体育运动设施”。该项指标2007年的满意度为37.4%,较上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但该项指标的可接受度仍较高、不满意度没有超过两成,分别为78.0%、19.0%。民意中心的相关调查显示,“身体健康”连续十多年居于广州市民价值取向的首位。促进健康的体育锻炼活动受到广州人的重视,但目前广州体育运动设施资源配置不合理,尚不能充分满足市民的需要。

    综上所述,“市政建设”、“城市规划”、“环境卫生”、“市容卫生”、“教育状况”、“体育运动设施”等指标虽然仍在市民的可接受范围,但市民评价呈现由正面向中性转移的趋势。

    2007年公众关注的民生新情况新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协调。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众的需求标准在提升;同时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新的需求。这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工作着力点需要及时调整,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根据不同群体所反映的民生问题,在政策和资源配置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侧重,着力加以解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广州社会经济状况公众评价调查课题组,执笔:丁亚涛经济学硕士   梁幸枝  社会学硕士)?


附:2003—2007年广州社会经济状况公众评价调查数据表

表1   受访市民对广州经济发展各主要方面的评价 

                          

 

表2    受访市民对广州社会进步各主要方面的评价(%)

 

续表

 

表3   受访市民最期望政府予以解决或改善的问题(前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