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民调报告

印度:民调显示中国的在职女性人数超越印度

 ——大学毕业的印度女性中仅有六分之一为全职人士

发布日期:2012-12-30

 

 据盖洛普2009年到2012的调查显示,中国女性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度远远高于印度女性的参与度。总的来说,70%的中国女性为在职或求职人士,相比之下,印度女性只有25%。

 中国劳动力市场参与度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比印度的要小的多,特别是在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国人群中,两性差异几乎已经消失。在印度,大学毕业的女性中有更多是倾向于参与工作的,这一比例与其他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女性相比要多得多。然而,大学毕业的女性当中也仅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34%)是参与到劳动中的。

 印度女性在国家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而且她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比中国女性的要多得多。盖洛普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到劳动力市场的印度女性当中,有15%为失业人口——也就是说,她们有工作的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机会。相对应的,印度劳动力市场的男性中的失业人口为5%。而在女性参与度更高的中国,女性的失业人口也为5%。

 

 中国参与全职工作的女性人数几乎是印度的两倍

 盖洛普对在职人士的测量标准也清晰地反映出中国和印度在全职女性方面的差异。盖洛普对在职人士作了全新定义,特指全职工作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再受劳动力参与度变化的影响。比起传统的就业人口数据,这种测量方法更加贴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的意义。

 总体而言,中国女性中的全职人数大概是印度女性的两倍——前者为21%,后者为11%。然而,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女性当中更为明显。比如说,53%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女性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相对应的印度的只有17%。而在中国,教育水平较高的女性更加偏向于为受雇于他人的全职人士,而非自雇人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识字率达91%,逐渐逼近中国男性97%的识字率。这个数据远远超越印度,印度的识字女性为50%,识字男性为75%。比起中国女性,印度女性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更少,而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印度女性获得全职工作的机会也较少。

 

 启示

 近期,中国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正在超越印度: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9%,而印度则为6.8%。但是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将迎来人口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据预测显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较低的出生率有可能会导致其劳动力总量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接下来40年里收缩达11%。相反在印度,适龄工作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预期到2030年才会达到顶峰。

 女性在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将帮助我们更好的判断印度是否有能力把自身的这种“人口优势”成功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此处,盖洛普全球数据显示,中国拥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中国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度是全亚洲最高的。然而印度则与大部分南亚国家一样,其女性的劳动力市场参与度较低。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女性群体中更为明显。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女性在“人力资源”这个筹码上的贡献度比印度女性的要多。

 正如世界银行最近的报告指出,南亚地区对女性的普遍传统期望是阻碍受教育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原因,其社会道德准则对女性在经济领域中的定位有可能削弱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积极性。尤其在农村地区,生育率偏高而受教育的机会较少,这成为了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该国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占有率始终不高的原因。

 长远来看,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印度女性在该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占有率将会有所上升。例如,印度在最近几十年的全国生育率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至今每个妇女生育的婴儿数量大概为2.6。此外,正如部分调查者所说,印度有可能正在进入历史性的城市化阶段,因为该国年轻人正从农村为主的地区转移到城市生活,而在城市里,女性将有更多更好的机会接受教育,也面临更多的工作机会。不过短期来看,年轻印度女性仍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失业和就业不足问题,这将打击不少本想到社会闯荡一番的女性。

想要获得更为完整的数据或是了解盖洛普对150多个国家进行的连续性调查,欢迎与我们联系。


 

 调查方法

 本调查中关于印度的数据基于盖洛普于2009年至2012年期间进行的面谈访问,受访者均满15岁或以上,合计约20,000人。此调查结果基于全国成年人总样本,在95%的置信度下抽样误差为正负1个百分点。而调查中关于中国的数据是基于2009年至2012年期间进行的面谈访问,受访者均满15岁或以上,合计约17,000人。此调查结果基于全国成年人总样本,在95%的置信度下抽样误差为正负1个百分点。其中,劳动市场中受雇人士的附属样本的样本误差较大。这种误差可能是数据加权的结果。除了样本误差,提问的措辞以及调查当中的实际困难都会给民调结果带来误差。

 想要了解更为完整的调查方法和具体的调查数据,欢迎浏览盖洛普国家数据库的具体信息。


 

(本文转自:http://www.gallup.org,且由本网独家翻译,若转载请注明)